言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考虑时代前沿和长远发展需要,立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安排。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省委、省政府充分发挥云南在气候气象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多样旅游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生物医药资源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作出全力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的重大战略决策。

健康生活目的地是指以优质的自然、生态、人文为基底,以满足云南人民群众和四面八方来客对健康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向往和需求为目标,以塑造健康生活空间、传递健康生活理念、打造健康生活方式、发展健康生活产业、丰富健康生活业态为手段,以构建健康产业集群为支撑,以提供多样化的健康产品和服务为内容,促进人人全面健康的美好生活空间。

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是云南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路径,展示“七彩云南”的靓丽名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云南省“十四五”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发展规划》根据《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主要阐明云南省“十四五”时期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云南打造人人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云南是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低纬度高海拔山区地形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宜人气候、优越生态、美丽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优势,具备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的良好条件。

(一)发展基础

1.生态环境全国一流

云南绿色底色亮点鲜明,健康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十三五”以来,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成效显著,全省林地面积增加近5000万亩,森林蓄积量增加3亿立方米。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成效明显,以“国土三调”草地数据为监测范围,2021年全省天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9.1%,有国际重要湿地4处,湿地保护率达55.27%。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成功举办COP15第一阶段会议和世界环境司法大会,亚洲象北上及返回之旅成为全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受保护率达90%。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总体保持稳定,六大水系水质持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持续保持领先,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连续5年超过97%。绿色转型发展基础良好,2020年全省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42.20%,居全国前列。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开展,建成一批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美丽县城、美丽乡村,城乡环境和面貌焕然一新。

2.健康旅游资源丰富

云南旅游产业升级加速,健康旅游成为消费热点。“十三五”期间,全省旅游产业量质齐升。旅游总收入从2015年的3281.79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6477.03亿元,基本实现翻番,“七彩云南·旅游天堂”实力进一步增强。成功创建5个国家级、21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新增4个国家级、10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达到9个、4A级旅游景区达到105个,成功创建15个省级特色旅游城市、20个省级旅游强县、67个省级旅游名镇、133个省级旅游名村。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体育、康养等产业进一步融合,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特别是受新冠疫情影响,“健康+旅游”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人们从“到云南旅游”逐步向“来云南旅居、养生”转变,省外入滇旅居人口规模呈增长态势,健康旅游发展成为云南旅游的特色和亮点。

3.医养要素加速集聚

云南医疗资源更加丰富,健康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十三五”以来,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云南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云南医院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相继落地我省。全省16个州(市)实现三甲医院和州(市)级三级中医(民族医)医院全覆盖,22个县级综合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标准,42个县(市、区)纳入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域内就诊率提高至89.45%,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从2015年的5.01张增加到2020年的6.89张,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医养融合持续深化。全省共有医养结合机构141家,床位3.74万张,从业人员1.7万余名。气候、环境、森林、温泉等优势资源与中医药科技、中药材种植、生态休闲旅游、运动康复等进一步融合,全省共认定82个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一批特色康养基地不断展示新形象、彰显新功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中医药(民族药)产业优势进一步彰显。健康云南深入推进。紧抓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有序开展合理膳食、食量运动、控烟限酒、心理健康等专项行动,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普及。

4.特色文化绚丽多姿

云南特色文化魅力不断彰显,高质量成果不断涌现。“十三五”以来,全省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和谐交融,一批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成投入使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十三五”末,云南积极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中华文化在南亚东南亚国家影响力大幅提升。全省始终坚持万物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营造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进的生态文明氛围,努力实现涵养生态美、创建环境美、提升城市美、塑造乡村美、展现山水美。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共建成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88座(个、片),中国传统村落708个,世界文化遗产2项、申遗推荐项目1项,一批重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影像记录完成数字化并进入国家非遗数据库。民族文艺创作生产成果丰硕,创作了一批反映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音乐、舞蹈、戏剧(曲)等文艺作品,新创原创大型舞台艺术作品50余台、小戏作品70余个,入选国家级的美术作品190余幅,一批优秀剧目入选参评国家节赛和大奖。坚持保护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特色地质文化,积极推进遗址考古和地质研究工作,积极打造考古遗址文化精品,传播推广文化遗产价值,丰富中华文明标识的云南内容。

5.高原农业优势明显

云南高原农业优势明显,绿色食品形象享誉世界。“十三五”以来,全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实现发展质效提升,围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全产业链不断延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壮大,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逐步健全。“十三五”末,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等8个产业综合产值达6867亿元,年均增幅达16%。大力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健康养生”“农业+文化传承”等新业态,打造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田园综合体。全省“三品一标”新认证主体622家、产品1524个,累计有效获证主体2213家、产品6257个;全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900家,较2015年增加203家。斗南花卉成为亚洲乃至世界鲜切花的风向标,“普洱茶”成为全国“最具品牌资源力品牌”。多样化的绿色农产品品牌闪耀全国,丰富优质的绿色食品成为“吃出健康”的重要支撑。

6.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全面推进,全民健身体系加快构建。“十三五”以来,建设健身步道3110公里,新增社会足球场地1669块,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5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6.01%,国民体质测定合格率达89.8%,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6.3万人,每千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从0.5人大幅增加到2.16人。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成效明显,国民体质监测网络不断健全,体育科学健身服务机制基本形成,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全省每年举办县级及以上全民健身赛事和活动次数超过1400场次,年均超过2000万人次参与健身活动。体育产业规模实现重大突破,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从2015年末34.44亿元增长到2020年末129.7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0.38%,比全国同期水平高出20.52个百分点,打造形成了一批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和体育特色小镇,昆明市被列入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名单。

7.智慧体系加快形成

数字云南建设步伐加快,智慧能力提升显著。“十三五”期间,建成“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为广大用户及游客提供一站式、综合性的智慧旅游服务,在实时景区直播、旅游诚信体系构建、旅游投诉处置体系、旅游退货机制等8个方面的创新实践成为全国智慧旅游的标杆。公安大数据建设走在全国前列,4G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5G商用试点和新基建全面推进。高标准建成“一部手机办事通”“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5%。全力做好一部手机办事通“我要看病”版块,大力发展智慧医疗,开展家庭医生网上签约服务,建设云南省健康医疗云计算中心,启动全省就诊“一码通”建设试点,全方位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多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名录。持续推进全省医保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全省共有83家医院、4818家药店上线医保电子凭证。积极推进健康科普数字化,截至2020年,省级完成了“两库八平台”(健康科普专家库、资源库及8个宣传平台)的搭建工作。

8.服务环境全面优化

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服务体系持续优化。“十三五”期间,全省深入组织实施服务经济倍增计划,把健康服务业作为五个万亿级支柱产业之一来重点培育打造,服务业发展连续迈上新台阶。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规模总量持续扩大,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2635.45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51.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3%。旅游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健康服务业规模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体育健身、托育养老、家政服务等优质供给不断扩大,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全省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32.5%,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长42.0%,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5000亿元。旅游营商环境大幅提升,构建了“1+3+N+1”旅游市场综合监管、“1+16+129+X”投诉处置、“30天无理由退货”、旅游市场综合监管考核评价等现代服务监管体系。

(二)主要问题

云南仍是后发展和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仍需攻坚克难。主要表现在:制约“健康生活目的地”发展的瓶颈问题依然突出,支柱产业还停留在观光旅游阶段,旅游全产业链转型升级慢,中高端旅游产品供给不足、国际化文旅产品紧缺、新业态新产品创新发展滞后,应对季节性、突发性的手段不足;受疫情冲击特别是因周边国家和边境疫情防控形势尚不明朗,全省旅游产业及关联产业发展预期转弱,需求严重收缩,中小企业发展活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市场主体培育不足,整体营商环境仍需改善;粗放式的产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仍比较突出;“健康生活目的地”形象尚未形成,品牌形象宣传体系亟待建立;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与开发能力不足,链主企业缺失;教育、医疗、养老、扶幼等基本公共服务仍有不少短板要补,支撑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的现代化服务体系基础仍不牢固。

(三)面临形势

从国际看,后疫情时代全球民众健康意识普遍提升,健康管理将逐渐成为全民刚需、全球共识,国际旅游消费需求从过去的观光型旅游升级为休闲康养和候鸟式旅居,健康生活目的地产业成为新增长点。中越、中老、中缅国际通道高速公路境内段全线贯通,中缅新通道(仰光—临沧—成都)海公铁联运首运成功,中老铁路顺利通车,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优势进一步凸显,国际大通道功能更进一步发挥。“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等国际合作深入推进,云南作为“大循环、双循环”重要支撑和连接南亚东南亚战略纽带的地位进一步增强。

从国内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健康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生态美、环境美、山水美、人文美”成为健康生活普遍需求。国内人口老龄化态势加剧,预计2025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14%,2045年每4个中国人中就有1位老人,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依托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旅游资源、民族风情、人文环境等优势,云南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大有可为。

总的来看,云南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挑战与机遇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当前面临的困难,是加快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系统推进健康生活目的地建设过程中必然要解决的问题,是阶段性困难。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凝聚各方力量,深化健康生活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活数量巨大、类型多样、丰富多彩的健康生活资源,提升软硬件设施服务和产业全链条发展水平,推动云南成为人人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正确认识把握云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为着力点,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目标,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理念,守好用好“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宜人气候、人文荟萃”健康资源,擦亮绿色底色,彰显文化特色,构筑全域健康格局,系统实施“健康+”战略,推动健康产业与旅游、体育、文化、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把云南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绿色发展方式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美好生活建设示范省和生态文明建设新高地。

(二)发展定位

1.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

充分发挥云南的资源、生态等独特康养优势,深入挖掘特色民族文化内涵,按照全区域全时空全要素的大旅游理念,对标国际国内先进地区的康养旅游行业标准和管理体系,紧扣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发展方向,优化产品供给,推动健康产业与旅游、体育、文化、教育、养老、科考研学及会展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建立体系健全、结构合理、业态丰富、主题突出的文旅康养产业体系。立足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发展定位,突出“康养旅居、跨境旅游”,建成一批国际知名的高品质康养休闲旅游胜地,全方位开展区域性、国际性的经贸人文交流活动,不断提高云南健康生活目的地的国际知名度、辨识度和美誉度,打造“宜居、宜游、宜养、宜医、宜业、宜学”的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

2.美好生活建设示范省

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筑牢人民至上的理念,守住人民的健康线,坚持世界眼光、时代特色、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建设全龄友好型、包容型、开放型社会。完善亲民便民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立体联网、内外联通、联程联运、快进慢游、使用友好、深体验、普惠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构筑具有地域特征特色的城乡建筑风貌,塑造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打造“处处是风景、人人是形象”的美好生活环境,建设一批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高品质宜居城市,打造彰显中国最美省份底色、承载美好生活向往的未来城市、未来乡村。大力发展健康消费,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健康产品消费链和商业生态。全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的平台、更多的机会、更好的场景、更优的生态、更美的生活,建设美好生活示范省。

3.生态文明建设新高地

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云南成为我国最具特色的“两山”理论转换实践样板区,书写最美丽省份建设新篇章。探索建立特色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和气候资源转换为健康产业发展动力的实现路径,加快构建健康生活美丽生态空间让云南生态绿色、原生本真健康生活的最鲜明底色更加突出;加快建立以现代发展理念对接历史、民族和文化资源优势的健康产业发展机制,加快打造健康生活生态文化空间;发挥生物多样性优势,构建多样性资源大省向高质量产业大省迈进的转化机制,加速建设生命共同体多样性空间;充分彰显“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及世界物种起源、分化中心的独特地位,创造性构建以“敬畏生命,探秘健康”为主题的生命共同体空间,共建生态文明建设新高地。

(三)基本原则

1.坚持人民至上。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利民、发展为民,把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作为促进全省宜居宜业、创收创业的重要支持,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与安全、保护与利用、国内与国际、城市与乡村、线上与线下,增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系统布局健康生活目的地产业体系,增强发展后劲和持续性。

3.坚持融合发展。遵循“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以“健康+”为抓手,探索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原生态、文化、资源等禀赋与健康生活目的地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产业集群,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的新型经济体系。

4.坚持市场驱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营商环境,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积极培育壮大多元化市场主体,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政府在规划引领、政策制定、市场监管等方面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5.坚持改革创新。创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机制,坚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强化制度顶层设计和政策统筹协调,加快释放政策红利,纵深推进健康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健康生活产业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创新发展。

(四)发展目标

2025年,支撑云南健康生活目的地的城乡体系、场景体系、产业体系、活力体系、设施体系、品牌体系全面构建,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美好生活建设示范省、生态文明建设新高地享誉全国,云南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绿色发展方式和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面旗帜。

1.健康品牌影响更广泛。云南健康生活目的地的品牌影响力、号召力、吸引力持续提升,“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矩阵体系全面构建。打响一批有影响力的健康生活目的地城市品牌、乡村品牌,培育一批健康生活旅居示范项目、精品路线和平台,构建一批健康产品品牌,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企业品牌。

2.健康生活布局更优化。依据“滇中崛起、沿边开放、滇东北开发、滇西一体化”总体布局,构建以昆明为中心、以都市圈为核心、以城市群为形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健康生活布局,营造大山大水生态空间、高原特色农业空间、集约高效城镇空间、民族文化多彩空间,推动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边关美、山水美、人文美成为普遍形态。

3.健康产业融合更深入。健康生活产业的资源融合、业态融合、产品融合、设施融合、科技融合、创新融合深入推进,健康产业实现全链条延伸、全体系融通、全方位融合。到2025年,“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6万亿元,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26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达到1200亿元,旅游总收入实现20000亿元。

4.健康产品供给更丰富。业态创新、产品供给竞相迸发,健康生活消费场景更加多元。田园牧歌、森林秘境、在水一方、民族风情、城市旅居、小镇时光成为人们重要的健康消费集聚地和消费形态。绿色食品、特色医药品、医疗服务等健康产品供给更加丰富,高原研学、体育旅游、赛事经济、民族体育运动、体育制造与服务融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重点打造5个世界级旅游景区、5个世界级旅游度假区、10个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和15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新创建3个5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出一批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乡镇,努力创建50个绿色食品名品,30个特色医药品,10个特色医疗品牌。

5.健康服务体系更完善。现代服务业体系、创新服务体系,设施服务体系、数字服务体系更加优化。到2025年,全省健康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800亿元左右,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0亿元,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两个50%”的地位有效巩固。

展望2035年,全省健康生活目的地的产品体系、服务体系、市场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各项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健康生活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成为全局性战略新兴产业,在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成为世界各国人人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云南省“十四五”时期健康生活目的地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2020

2025

年均增速

属性

1

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综合产值(万亿元)

0.9

1.6

12%

预期性

2

体育产业总规模(亿元)

129.75

260

≥14.9%

预期性

3

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亿元)

2521

4000

≥10%

预期性

4

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亿元)

731

1200

≥10%

预期性

5

健康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

1800

-

预期性

6

健康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2300

5000

16.8%

预期性

7

文化营业收入(亿元)

1071.55

2000

12%

预期性

8

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

644.86

1000

8%

预期性

9

旅游总收入(亿元)

6477.03

20000

25.3%

预期性

10

旅游接待总人次(亿人次)

5.29

10

13.6%

预期性

11

旅游产业增加值

1349.57

2570

13.8%

预期性

12

人均预期寿命

75.20

77

[1.8]

预期性

13

低碳城市(个)

1

5

[4]

预期性

14

国家级田园综合体(个)

1

5

[4]

预期性

15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万人平均)

1.85

2.6

7%

预期性

16

智慧医院(个)

-

60

-

预期性

17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

13

-

预期性

备注:[ ]为5年累计数。

 

三、主要任务

坚持人民至上,始终围绕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坚决守护好自然原真的生态基底,持续优化健康生活目的地的产业结构,提高新业态新产品供给质量,大力拓展健康生活消费场景,全链条构建健康生活产业链,全面塑造全龄亲近友好的目的地品牌形象。

(一)守护自然原真,构筑和谐共生画卷

1.促进区域和城市群绿色发展

1)构建“人人受益”的绿色发展格局。科学划定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绿色和谐的生态空间。坚持把绿色作为生产、生态、生活的普遍形态,将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融入区域和城市群发展,推动绿色发展成为健康生活的基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对16个州(市)的发展定位,推动形成以昆明为中心、以都市圈为核心、以城市群为形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绿色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滇中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引擎作用,聚力打造成为绿色发展的示范区、绿色健康生活的集聚中心;创新沿边地区生态环境管理模式和制度,全面提高边境地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水平;充分筑牢滇东北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保护修复先行区;推动滇西旅游业高质量转型发展,加快推动河湖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开展高黎贡山生物生态安全风险防范和保护工作,鼓励滇西地区积极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努力建设成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2)建立“人人享有”的生态网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顺应自然、随形就势,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依托河流、湖泊、山峦等自然地理格局,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设施完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区域生态网络。落实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加强以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屏障区、哀牢山无量山生态屏障区、南部边境生态屏障区、以金沙江为主的干热河谷带、滇东滇东南石漠化带、高原湖泊及重要自然保护地“三屏两带多点”为重点的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协同推进怒江、普洱—西双版纳、苍山洱海等生态廊道及老君山、哀牢山、乌蒙山等重要生态节点建设。实施绿美云南行动。持续整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按照“退、减、调、治、管”要求持续开展“湖泊革命”,加快推进九大高原湖泊环湖生态廊道建设。高水平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将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系统脆弱、自然生态保护空缺的区域纳入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高黎贡山、亚洲象等国家公园创建。

3)打造“人人可及”的绿道体系。突出强调“生态和谐、健康亲和”理念,充分利用山体、水系、森林、草地、湿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等自然人文资源,以青山为底、绿道为轴、江河为脉,建设具有观光旅游、文化体验、生态保育功能的云南特色绿道系统,让山地、森林、草原、湖泊、河流、湿地、田园多景融合的绿色福利引领健康生活新风尚。推进构建覆盖全域的区域、城市、乡村三级绿道体系。建设区域、城市、社区等不同级别,城市型、郊野型等不同类型的城乡绿道。采取环城达山、沿溪通湖、绿道串公园、顺路联景点等方式,串联主要公园绿地、山体、海域、河湖水系,联通城市自然山水人文,完善城乡绿道网络。结合生态修复和功能修补,兼顾绿色出行需求,提高中心城区、老旧城区绿道密度和长度,提升绿道连通度和可达性。

 

专栏1  促进区域和城市群绿色发展的重点项目

1.开展森林云南建设。积极推进国土绿化行动,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增加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增强森林固碳能力。

2.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持续深入开展沿路、沿河湖、沿集镇“三沿”绿化造林。以国家重要湿地(国际重要湿地)、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为主体,推动湿地保护建设。开展“绿边”行动计划,推动沿边地区生物多样性廊道建设。加强退化草原生态修复,优化生态系统结构,提升区域综合植被盖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3.高水平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加快推进腾冲市、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华坪县、大姚县、西畴县、镇雄县、威信县等8个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选择10个左右有条件的地区,深入探索“两山”理论转化机制与实践路径,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验区建设。

 

2.建设山水人城和谐的美丽城市

1)建设低碳城市。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广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在重点城市稳步开展低碳计量试点。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以水定城、以水定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海绵城市,构建集约高效可靠的供排水系统。优化能源结构,建设绿色电力供应系统,推进本地可再生能源利用,严格控制碳排放。到2025年,力争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星级绿色建筑标识评价进一步规范;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按照《云南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技术导则》要求同步实施节能改造;促进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集热面积持续增长;组织实施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试点示范。构建先进的垃圾处理系统,全面推行垃圾分类,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

2)建设绿美城市。贯彻落实绿美云南工作部署,以“增绿提质”为主线,围绕“绿美、宜居、特色、韧性”的要求,打造大中小“特色鲜明、景观优美、类型丰富、幸福宜居”的云南绿美城市,努力实现城市“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加快推进试点工作和样板工程。高起点编制绿地系统规划,大力推广乡土观赏苗木,有效运用市花市树,遵循植物季相变化规律,打造变化丰富、特征突出的城市绿化美化景观,保护城市中心区和老城区原有绿地和大树,加快营建城市山水和人文之美;开展城市增绿提质行动,高标准实施城市公园绿地、绿道网络建设,高水平实施绿化管理维护;按照“后院前置、后绿前移”的思路,推进城市社区生态空间共享,将社区围院的通透式绿化与道路绿地融合;结合绿美城市建设,积极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统筹城市与周边山、水、林、田、湖、草等协调发展。

3)建设友好城市。全面落实友好社会政策,推动全社会践行友好理念,建设全民全龄友好型城市。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撑体系为重点,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构建普惠养老服务网络,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环境。建设妇女儿童友好型城市。实施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拓展儿童成长空间,改善儿童发展环境,打造涵盖新生儿期、儿童期、青春期和妇女更年期、婚前、孕前、孕产期、产后等生育全程服务链,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提供妇女儿童全方位全周期的服务和保障。推动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有关政策措施有效衔接。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将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作为纵深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升城市品质的自觉行动,丰富青年友好政策,构建青年发展型城市规划环境,健全青年健康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发展体育俱乐部和专项赛事,帮助青年培养体育爱好、发展运动技能、养成锻炼习惯,引导青年投身健康中国建设。

专栏2  建设山水人城和谐美丽城市的重点项目

1.实施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工程。以昆明及州(市)中心城区为重点,发挥城市生态环境优势,促进城市绿色发展,打造绿色城市发展新样板。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广新能源车,建设自行车道、步行道等慢行网络,推广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住宅。

2.实施绿美城市建设工程。分类推进昆明市主城区、州(市)政府所在地、设市城市以及县城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云南特点的绿美城市。以试点城市打造标杆,选择10个或以上基础条件较好的城市作为绿美城市建设试点,其中:昆明(主城区)建设“公园城市”、丽江(古城区)建设“花园城市”、西双版纳(景洪市)建设“雨林城市”。重点打造一批干净、宜居、特色、智慧的“美丽县城”,提升腾冲、安宁、巍山、香格里拉、德钦、维西等“美丽县城”建设水平。聚焦“特色、产业、生态、易达、宜居、智慧、成网”七大要素,继续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底蕴浓厚、服务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小镇”。持续推动大研古城、和顺古镇、双廊艺术小镇、太平湖森林小镇等27个“特色小镇”创建取得新成效。

3.实施友好城市建设工程。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推进“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建设,搭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在城市社区启动建设新时代“老年幸福食堂”,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营养均衡的膳食服务。构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在昆明、曲靖、昭通、大理、红河、玉溪各建一个省级托育服务指导中心,开展普惠托育服务试点县建设。

 

3.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1)打造绿美乡村。突出乡土田园特色,建设绿树成荫、花果飘香、独具特色的绿美乡村。全面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加强乡村原生林草植被、自然景观、小微湿地等自然生境及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对古树名木、风水林、珍贵树种等进行挂牌保护。开展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提升乡村绿化质量,在“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四地”(边角地、空闲地、闲置宅基地、拆违地)及庭院进行绿化美化,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果则果、宜草则草,广植乡土植物,引导鼓励建设一批供村民休闲娱乐的小微绿化公园、公共绿地。突出乡村山体田园、河湖湿地、原生植被等田园生态系统的保护,完善农田生态廊道,营造复合型、生态型农田林网。开展森林乡村评价认定,支持有条件适宜地区开展森林乡村建设,构建形成国家森林乡村和地方森林乡村建设体系。发展绿美产业,支持特色经济林果、林下经济、庭院经济、乡村旅游发展,支持种养有机结合的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支持做特“绿色食品牌”,让绿美产业变成富民产业。

2)打造人文美乡村。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理念贯穿乡村建设全过程,加快构建乡村健康生活的生态文化系统,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系列示范创建,加大生态文明示范村镇创建力度。开展生态文明主题乡村行活动,提高居民生态文明意识。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工程。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等。打造乡村民族文化体系,依托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历史文化名镇(村)、民族特色村寨等载体,大力开展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保护和传承,把民族特色文化、乡土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全面融入乡村建设,推进生态文化村、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建设。系统挖掘、整理和研究民族优秀生态文化,推进民族生态文化目录体系档案建设。培育绿色低碳文化。推行绿色低碳消费模式,推广农村绿色节能建筑和农用节能技术、产品,引导形成绿色、环保、节约的行为文化。持续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开展文明乡村创建行动,注重涵养家风文化,挖掘乡贤文化的新时代精神内涵。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

3)打造宜居美乡村。以建设“七彩云南、宜居胜境、美丽家园”为主题,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为核心,打造干净、舒适、便利的乡村健康生活目的地宜居体系。实施乡村风貌提升行动,分类推动村寨整治建设,改变“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现象。按照“多样性、独特性、差异性”的要求,坚持保护建筑、保持肌理、保存风貌、保全文化、保有生活,不破坏自然地理格局、不盖高楼。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进生活垃圾、污水、厕所粪污、畜禽养殖粪污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大力实施以“三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由村庄面上清洁向屋内庭院、村庄周边拓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设立村庄清洁日,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与基础设施网络,统筹推进乡村道路、通信、物流配送、防灾减灾等设施建设,强化便民服务、医疗服务、平安服务、文体服务,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专栏3  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重点项目

1.开展乡村特色风貌提升行动。推进乡村乡土化改造,保护发展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以及传统建筑,到2025年,完成彰显云南特色的500个乡土特色示范村建设。

2.开展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乡村建设。以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历史文化名镇(村)、民族特色村寨等民族生态文化发源地、传承地为重点,开展街巷空间、民居院落、历史生态环境要素等整体风貌保护,挖掘、整理、记录和研究民族生态文化,建设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宜居乡村。

 

(二)描绘“第二人生”,打造健康生活场景

1.打造田园牧歌健康生活场景

1)醉美田园,休闲风光。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景区,建设一批集美景养眼、清新养肺、耕读养身、怡乐养心、佳肴养胃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特色主题田园综合体。依托茶园、果园、花海、梯田、牧场等田园风光,以农业体验和农事生产为基础,打造社区农场、亲子农庄、生态庭院、田园餐厅、稻田民宿等田园场景重点项目。加快创建县域名片体系,形成“归园田居·醉游花海”等田园健康生活主题IP,构建“一村一韵、一乡一品、一县一名”新格局。

2)乡村意境,村落时光。以特色村落、特色农业生产活动、特色农产品等为支撑,搭建乡村旅居、文化体验、健康休闲、国创文潮、游戏动漫等多元化乡村生活场景,开发乡间市集、乡村夜市、创意园区、野外探索等休闲野趣农业特色项目。加快美丽休闲乡村建设,深入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搭建州(市)中心城市1小时乡村时光休闲圈。

3)农耕文明,乐活田园。深入挖掘农业耕种文化、传统民俗文化,发扬优良的民俗家风,留住乡愁乡情。丰富亲子体验项目,打造集梦想书屋、乡村影院、文化礼堂、文创基地等场景于一体的新型乡村文化综合体,形成一批“溜娃圣地”。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设一批农耕气息浓重、乡土味浓厚的特色乡村博物馆,促进“文艺乐民、文化育民、文旅富民”。积极推广“特色农业+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发展模式,支持“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县区开发鲜花节、咖啡节、芒果节等分类节庆活动,创新特色民俗活动,打造乡村音乐节、嘉年华等节庆活动新品牌。

2.打造森林秘境健康生活场景

1)森林空间,绿色家园。以促进大众健康生活为目的,依托森林生态环境、景观资源、食药资源和文化资源,推进森林体验、森林康养、森林食品等业态创新发展。在滇中、滇西南打造一批以森林康复中心、森林疗养场所、森林温泉、森林氧吧等项目支撑的复合型森林康养基地。依托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等生态景观资源,开发森林小镇、森林庄园、森林人家等多样化森林生活场景。以“不下堂筵,坐穷泉壑”为目标,加快推进森林度假民宿、森林野奢树屋、树干民宿、木屋庄园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森林驿站”体系建设。

2)归隐林泉,天籁疗养。发挥动物鸣叫、流水潺潺和高负离子含量等森林康养资源优势,发展森林环境疗养业态。加快建设清华洞、磨盘山、来凤山等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教育基地,打造地质体验馆、森林音乐体验馆、森林工作坊、森林博物馆等森林体验场景。开发森林观鸟、暗夜观星、大象驿站、丛林探秘、汽车越野、森林马拉松等新业态新项目,在滇西南、滇南、滇西北、滇东北打造一批森林探险基地。推动“森林旅游+运动+文化”融合发展,重点建设茶马古道国家森林步道、国家北回归线生态文化旅游带,打造一批具有云南特色的森林旅游场景。

3)森林文化,多元交融。举办云南森林文化月活动,支持有关部门和艺术家创作森林康养文学、书法、摄影、音乐、影视等文化作品,构建具有云南特色的森林文化。强化自然教育,提高公众对森林康养功能的全面认识。推广森林康养文化,倡导健康生活理念。围绕滇西、滇东南建设森林艺术中心、森林美术馆,组织举办森林音乐季、森林艺术节、森林雕塑展、森林舞会等艺术活动。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花卉文化、膳食文化、民俗文化以及乡土文化与森林康养文化融合发展。

专栏4  田园、森林消费场景重点项目

1.建设乡村田园旅游示范综合体。结合全省打造“百个”乡村振兴示范园区,确定一批乡村田园旅游示范综合体建设项目,力争到“十四五”期末全省基本建成20个左右乡村田园旅游示范综合体。

2.遴选推荐乡村旅游重点村、重点镇。结合全省建设“千个精品示范村、万个美丽乡村”,在巩固提升现有4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00个云南旅游名镇、213个云南旅游名村基础上,继续遴选推荐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重点镇,力争到“十四五”期末全省新增20个以上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0个以上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建设100个云南最美乡愁旅游地,推出10条中国最美乡愁旅游带和50条具有云南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3.建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在巩固提升现有39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100多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基础上,再争创2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30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

4.建设森林康养基地。支持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市、区)、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乡镇、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创新体制机制,持续优化森林康养环境,统筹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完善森林康养基础设施,以满足多层次市场需求为导向,丰富森林康养产品,繁荣森林康养文化,提高森林康养服务水平,培育一批功能显著、设施齐备、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森林康养基地。推进昆明一条龙大健康旅游休闲度假区、安宁玉龙湾康谷、弥勒太平湖、寻甸凤龙湾、师宗五龙旅游度假区、腾冲东山国际康养度假区、世外乡村·高黎贡勐赫小镇、普者黑密纳湖国际康养度假小镇、勐远仙境雨林康养小镇、融创普洱国际大健康度假区、昭通市水富铜锣坝国家森林康养度假区等一批重大重点项目建设。

 

3.打造在水一方健康生活场景

1)在水之滨,诗意栖居。构建“水清出石鱼可数”的水生态系统,依托九大高原湖泊、六大水系以及风景优美的水库等水域资源,启动绿色革命,建设兼具生态屏障和环境美化功能的绿色长廊。沿绿色长廊打造一批多元特色酒店民宿,建设湖滨星空酒店、湖滨桃花源村、湖滨渔樵村庄、临溪书香小筑、船屋群等场景体验型旅居区,塑造“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的在水之滨休闲场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农家场景。建设环湖沿江风景栈道、艺术长廊、民族长廊,探索开发美食体验、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湖鲜交易等活动,构建生命和谐、生态友好、生活纯真的水域生活场景。

2)在水之湄,水畔游憩。依托临江临河临湖临溪的优越生态、美丽光影、四季物候,打造湖滨步道、游湖泛舟、临水骑行、草坡野餐、营地烧烤等生活娱乐项目,建设身心放松的悠然生活场所;打造滨水房车营地、特色主题帐篷酒店、动物咖啡厅、湖滨马场、动物庄园、植物园等治愈体验型场所,推出动植物互动体验、亲子摄影、家庭周末度假、少儿马术体验等情感治愈型活动项目,构建亲子治愈互动空间;打造灯光喷泉秀、实景演艺、光影3D表演、篝火晚会、湖滨草地音乐节等项目,构建水畔文艺娱乐场景,打造一批滨水休闲城镇和乡村。

3)在水中央,上善若水。依托高峡平湖景观本底,创新水上运动旅游业态,培育一批轻探险赛事项目,建设一批水电库区运动景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上运动场景。引导具有资质的户外运动、生物研究、课外教育机构入驻,开展水鸟摄影、动植物观测等研学活动,建设一批水生动植物科研活动基地,构建水域研学场景。融入沿岸历史人文、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水族馆、海洋馆、水上乐园、游泳场馆等观赏项目,构建沉浸式水上游赏场景。

专栏5  水域消费场景重点项目

建设水电生态旅游项目。依托金沙江、澜沧江丰富的电站资源,重点建设金沙江的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和澜沧江的糯扎渡、小湾、漫湾、大朝山等8个大型水电生态旅游区项目,打造“中国最美峡谷型电站”工业旅游品牌。建设金沙江沿岸的水富、绥江、永善、巧家、会泽、东川、禄劝、武定、元谋、永仁等10个临江美丽县城。

 

4.打造民族风情健康生活场景

1)舌尖云南,生态餐饮。聚焦“绿色食品牌”建设,深入挖掘和整理各民族独特的餐饮文化,开发绿色、生态、健康的特色民族餐饮,打造一批“老字号”、“老品牌”,构建“云上佳品”健康餐饮体系,积极培育十个品质餐饮名县(区)、百条品质餐饮街区、千味特色优质菜品。重点打造寮寨、吊脚楼、花园小屋、民族庭院、稻田帐篷等民族特色餐厅,打造以民族中医药饮食文化为核心的民族康养小镇,以杀猪宴、全素宴、全鱼宴等特色宴席和美食制作体验为核心的民族美食小镇。推动智慧餐饮建设,依托在线平台,推动构建云南全域美食地图。

2)精神盛宴,文化沉浸。深入挖掘和整理各民族传统的礼俗婚俗、赶集歌会、舞会节庆等特色文化,集中筛选、设计、包装和规划现代化节庆活动、旅游体验项目,打造民族习俗体验场景。筹办具备发源地、产地特征的美食节庆活动,依时令举办鲜花节、啤酒节、小龙虾节、烧烤节、开海节等饮食活动。筹办以旅客和居民的纪念性体验为核心的礼俗体验活动,打造开笔礼、成人礼、科举文化体验、民族婚俗等活动,结合专业服装、摄影、妆造,提供品质、轻奢等不同层级的体验项目。举办以民族群体文艺活动为核心的演艺游赏活动,打造三月节歌会、泼水节、火把节、长街宴、花山节、中国花腰傣花街节等既可观赏、又可体验的健康民俗传统节庆。设计非遗沉浸式体验场景,以建水紫陶、个旧锡工艺、尼西黑陶、傣族织锦、白族扎染、东巴书画等非遗技艺的核心步骤设计趣味手工活动。依托银饰、扎染、刺绣、纺织、制陶、造纸、漆器等为代表的云南传统民族民间工艺,打造一批内涵丰富、现代时尚并兼具实用性、深受市场和游客欢迎的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

5.打造城市旅居健康生活场景

1)医养结合,养老旅居。推动医养结合,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支持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开展中医药特色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健康干预服务;鼓励和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机构、旅游实体开展合作,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组建医疗养老和旅游联合体;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打造集综合医院、养老专业化服务中心、休养康复中心、健康体检中心、健身保健中心、老年文化中心、营养配餐与食疗中心、生态农场、投资型公寓为一体的健康养老综合体,加快建设一批养生养老基地、养老体验园区,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连锁式养老旅游酒店。支持普惠养老地产健康发展,鼓励已供应尚未开工建设或在建的商业商务用地,开展养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试点,探索商改租模式,允许将符合条件的商业用房按规定改建为租赁住房,支持养老服务机构利用商务办公用房开展健康养老服务,加速构建社区旅居型、酒店公寓型、机构养老型、老年公寓型等多元旅居养老体系。

2)气候康养,全季旅居。依托低纬度高海拔山地地形塑造的宜人宜居气候优势,重点瞄准避暑、避寒、避霾等康养市场需求,建立以气温、气压、湿度、光照、负氧离子等为要素的气候康养产品体系。开展康养气候条件评估技术、气候康养地评价认证技术等关键技术科研攻关,推动气象、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以全季气候旅居为代表的气候康养产业体系。综合考虑气候康养禀赋、气候舒适性、气象灾害风险、生态环境、康养配套设施、安全设施、康养产业等因素,重点推进气候旅居示范城市、气候旅居示范小镇、气候旅居村落建设,把云南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四季旅居目的地。

6.打造小镇时光健康生活场景

1)水韵康养,温泉小镇。塑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式的水韵风貌小镇场景,依托全省地热温泉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的资源优势,以远离城市喧嚣为主题,打造功能复合、多元发展的生态温泉小镇,构建温泉、美容、疗养、理疗、会议等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滇西地区重点打造温泉养生旅游带和综合型温泉康养度假小镇,发展“温泉+旅游景区”、“温泉+商务会议”、“温泉+康复疗养”、“温泉+美容美体”、“温泉+水上乐园”、“温泉+文体教育”、“温泉+生态农庄”、“温泉+旅居地产”产业。滇中地区依托当地丰富的植物花卉资源,开发以保健、休闲、疗养为主的美容、疗养特色温泉浴,如玫瑰花浴、菊花浴、薰衣草蒸浴等。滇南、滇西北地区依托丰富中药(民族药)资源,结合不同民族的独特医药和理疗方式,开发地方中药、傣药、彝药、藏药等温泉浴疗。滇东北地区依托金沙江大峡谷温泉康养资源,重点发展“温泉+旅游景区”、“温泉+马拉松赛”、“温泉+水上特技运动”产业。

2)寻幽探古,文脉城镇。实施古韵文脉记忆工程。深挖历史文化内核,守护好传统风貌,延续历史文脉,活化美化古风古迹资源,打造古城、古镇、古村特色文化生态。加快构建文化生态系统性保护体系,提高保护传承水平。保护传承利用好历史街区和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等,严禁“拆真古迹,建假古董”。划定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保护重点文物、整治传统街巷、传习地方民俗。打造“闲走老街”文脉产品。秉承旧时光和新生活共存的发展理念,融合特色文化元素,焕发阡陌巷道里的原味建筑、原貌生活场景、原生态人文风俗等文脉魅力,创新文化体验和消费场景,让名人故居、百年药铺、商号、老字号与现代街市、特色夜游交相辉映,打造一批“本地人常去、外地人必去”的沉浸式历史文化特色商业街和国家级、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专栏6  民族风情、小镇时光消费场景重点项目

1.全季旅居旅游产业项目。依托昆明滇池、昆明阳宗海、西双版纳、抚仙湖、大理古城等国家旅游度假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在昆明、大理、丽江、保山、德宏、玉溪、普洱、西双版纳、红河、文山、楚雄等州(市)开展全季旅居气候城市、气候小镇、气候村落建设,重点推动创建一批全季旅居示范区、城镇和社区。

2.建设温泉康养旅游项目。积极探索“温泉+旅游景区”、“温泉+商务会议”、“温泉+康复疗养”、“温泉+运动游乐”、“温泉+生态农庄”、“温泉+旅居地产”开发模式,培育打造都会型Spa、俱乐部型Spa、饭店/度假村型Spa、天然温泉型Spa4大类国际流行的Spa产品。“十四五”期间,加快中林西双版纳温泉康养旅游区、腾冲石墙温泉度假区、龙陵三关温泉颐养旅游度假区、禄丰罗茨温泉康养度假区、曲靖温泉康养小镇、梁河南甸田园温泉度假区、武定喜鹊窝森林温泉康养度假区、宜良小白龙温泉旅游度假小镇、安宁温泉山谷·凤御九天、东川格勒湖小江温泉度假区、洱源温泉国际度假小镇等11个已建温泉康养项目提升改造,推动传统的温泉洗浴和休闲度假向兼具观光、休闲、康疗、养生等多元功能的主题化、复合型方向转型发展。到“十四五”期末,新建成10个、提升改造10个具有示范性的温泉康养旅游项目。

3.建设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休闲街区。推动10个重点旅游城市和60个重点旅游县(市、区)积极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力争到“十四五”期末基本建成并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5个;16州(市)州府所在地至少有2条以上文旅休闲街区,60个重点旅游县(市、区)分别打造1条以上文旅休闲街区,其中有10条街区成功创建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有40条街区成功创建为省级文旅休闲街区。

4.实施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工程。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实施“拯救老屋”行动,积极申报乡村遗产客栈示范项目,探索利用新途径,促进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和振兴。

 

 (三)挖掘生态价值,拓展健康养生产业链

1.打造“养生”云味

1)发展绿色生态食品。建设绿色生态食品基地,打造自然生态的菜篮子、米袋子,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农药化肥减量、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等行动,提升绿色有机产品供给能力,加快推进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等产业绿色有机化发展,推进绿色品种培优、生态品质提升、健康品牌打造,让原生态的米袋子、菜篮子成为全民健康产品。确保绿色生态食品质量稳定可靠。健全绿色农产品标准体系,实施“三品一标”行动,组织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开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推进地域特色农产品纳入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保护,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严把标志许可审查关,强化证后监管,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相结合,完善绿色食品监管制度,实施正本清源行动,全链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构建国内领先的“绿色食堂”体系。

2)开发药食同源产品。推动药食同源产品研发与创新。以药食同源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实现上下游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支持有关企业在CNAS食品试验室基础上建设药食同源产品检测实验室及安全性和功能评价实验室,减少新品研发周期和检测认证成本。发展以天然提取物为基础的健康产品。加强药食两用植物的种植及产品研发与应用。推进三七、美洲大蠊、水蛭等特色中药材品种及甜叶菊、兰桉、万寿菊、玛咖、玫瑰、微藻、芦荟等药食同源健康产品原料的提取加工。推动道地大宗药材进入药食两用原料目录和新资源食品目录,围绕螺旋藻、三七、天麻、当归、党参、黄精、石斛、葛根、金银花、生姜、山药等药食两用品种开发增强人体体质类、防止疾病类、恢复健康类、调节身体节律类和延缓衰老类功能性食品。开发硒元素作为“抗癌之王”、“长寿元素”,防治糖尿病、白内障、心血管疾病、解毒和排毒、保护肝脏等特色功效,开发云硒系列深加工产品。

3)拓宽云品保健功能。立足高原特色生物资源优势,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加快营养及保健食品制造业发展,大力开发面向细分人群的系列营养保健食品。积极开发适合孕妇、婴幼儿及儿童、老人、军人、运动员、临床病人等不同人群的营养强化食品和特殊膳食食品。研究开发功能性膳食纤维、功能性蛋白、功能性糖原、生物活性肽、双蛋白食物等营养品。推动果蔬产品在婴幼儿食品、营养保健食品等领域的开发应用,加强对野生食用菌保健、调理等功能用途的研究,推动茶产品进入食品、保健领域。研发生产一批针对性强、患者接受度高的,适用于外科、肾内科、肿瘤科、儿科和老年康复科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发展增强免疫力、缓解体力疲劳、改善睡眠、通便、增加骨密度、辅助降血脂、解酒护肝等功能的营养品。围绕中药有效成分,开发具有抗氧化、辅助改善记忆、辅助降血压、血脂、血糖等功能的中药保健品。

专栏7  “养生”云味重点项目

1.开展“三品一标”行动。大力推进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力争到“十四五”期末建设绿色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100个,获证的“三品一标”企业累计达到1000家,获证产品3000个以上,“三品一标”生产基地的面积或产量占全省农产品的90%以上。

2.纵深推进“一县一业”示范创建。聚焦水果、蔬菜、坚果、肉牛等优势产业,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择优创建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组织化、市场化水平高的“一县一业”示范县,抓好40个示范县创建和20个特色县培育,打造“一县一业”示范标杆。

3.推动健康果蔬加工。围绕楚雄州、曲靖市、玉溪市、大理州、保山市、文山州、昆明市、红河州、丽江市等地,依托云南通海产业园区、云南弥渡产业园区、云南泸西产业园区、云南腾冲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华野生菌产业园等,建设果蔬加工集群。重点发展保鲜果蔬、速(冷)冻蔬菜、低温脱水蔬菜、微波净菜等鲜食产品。

4.培育药食同源、营养及保健食品制造业。依托三七、天麻等高品质道地药材优势,研究开发药膳等健康产品,以及具有抗氧化、减肥、增强免疫力等功能的系列保健品。依托昆明、玉溪、楚雄、昭通、普洱、西双版纳、丽江、文山等州(市)建设健康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以昆明马金埔经济开发区、楚雄天然药物产业园、文山三七产业园等园区为主,加快建设营养及保健食品产业集群。

 2.发力“养身”云药

1)构建“云药”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中药材优质原料基地建设。建设好中药材“第一生态车间”,开展“药材好,药才好”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提质增效行动,按照GAP标准,发展中药材“绿色种植”、“生态种植”、“林下种植”、“仿原生境种植”,建设覆盖全省中药材主要产区的质量监测网络、可追溯体系。推进生物医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发展以疫苗为重点的生物技术药,大力开展新型生物疫苗、抗体药物、生物类似药、细胞制剂,白蛋白、凝血因子、免疫球蛋白等血液制品以及其他蛋白类、多肽类、核酸类药物新产品研发和生产。发展以配方颗粒为代表的现代中药。推动中药饮片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打造一批绿色、优质、效优的中药(民族药)拳头产品,推动经典名方、经方验方以及医院制剂等用于重大疾病防治,开展覆盖预防、治疗、康复全生命周期的中药(民族药)创新药物和防疫制剂研发。以云南白药系列、三七系列、灯盏花系列、天麻系列、美洲大蠊系列、肿痛系列等产品为重点,实施中药(民族药)上市品种二次开发,加快中药制剂大品种培育。

2)推动“云药”创新发展。围绕生物医药产业链,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部署创新链,强化科技创新投入,搭建科创平台,重点加强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天然药物、仿制药,以及新型制剂、保健品等研发创新。实施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打造“医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中医药传承创新高地。加大民族药创新。建设以彝医药、傣医药、藏医药为主的民族药研究中心,系统挖掘整理彝族、傣族、藏族、纳西族、佤族、哈尼族等民族医药文献,开展民族医药传统疗法及其附属产品的临床应用和民族药理论研究,加大民族药医院制剂开发与临床应用力度,开展作用机理明确、技术含量高、疗效可靠的民族药新药研发。鼓励和支持民族药制剂研发和特色民族药饮片的应用,启动特色民族药、名贵民族成药、特殊原料研制等新产品的研发工作。支持和鼓励中药创新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同名同方药申报。挖掘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诊疗保健技术和服务,发展以治疗、康复、保健、美容、食疗、养生等为重点的新业态新产品。

3)推动“云药”多业态融合发展。发挥中药(民族药)等“云药”独特优势,鼓励和支持中(民族)医药产业与养生养老、健康旅游等融合发展。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技术支持,探索融医疗、养生保健、康复于一体的医院发展模式。注重与现代康复学相结合,推广针灸、按摩、推拿、拔罐、刮痧等手法和温泉药浴等各种中(民族)医疗法,提供养生保健服务。发展中医药旅游。鼓励优质医疗机构、旅游服务机构和旅游休闲基地(目的地)合作,开展中医药养生旅游服务,支持申报和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组织开展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创建。支持将中医药文化元素充分融入特色旅游城镇、休闲度假区、主题公园、森林康养基地等,形成一批与中医药、道地中药材种植、田园风情生态休闲旅游相结合的养生体验基地。

专栏8  “养身”云药重点项目

1.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建设重点。林下有机三七产业开发示范基地、林下三七种植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园、林下滇黄精产业化基地、优质滇重楼规模化种植基地、高品质天麻示范基地、云南白药丽江生态科技产业园、良宝澜沧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人工种植羌活适宜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推广示范、白及良种繁育及规范化种植基地、滇黄精规范化种植及种苗培育基地、雨生红球藻养殖加工项目(二期)、菲牛蛭养殖和菲牛蛭加工基地、薏米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与产业开发等。

2.建设科创平台。建设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领域的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6个、省临床医学中心30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4个。

3.打造“十大云药”品牌。构建三七、灯盏花、天麻、滇重楼、石斛、云木香、云茯苓、云当归、滇龙胆、砂仁等十大品种的绿色生产技术推广体系、产地加工技术体系、质量评价体系以及全产业链溯源体系。

4.中药二次开发工程。开展血塞通软胶囊与阿司匹林联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研发与临床应用,彝药大品种“恒古骨伤愈合剂”二次开发,七叶神安滴丸标准提升及生产质量控制体系研究,灯盏花独家品种上市后再评价研究,云南黑药三乌胶(丸)产品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美登木片关键技术研发,民族药独家大品种培育及智能制造产业化升级等。

5.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行为,促进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咨询指导、健康干预、健康管理等服务规范发展。丰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内涵,推广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和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传统保健运动,推动形成体医结合健康服务模式。强化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监管,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保障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健康发展。

  

3.培育“养性”云饮

1)打造“云茶”产业体系。坚持有机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方向,推广茶叶生态栽培模式和标准化生产技术,建设高标准养生茶园示范基地,建好产业“第一工厂”。推动养生茶产品结构多元化发展,巩固提升古树茶、袋泡茶、传统普洱茶加工水平,加大快销品、拼配茶、小包装产品等加工比重,创新传统茶业产品,扩大茶功能性成分的提取和利用,茶中间体的开发。开发茶饮料、速溶茶、茶酒、茶籽油、茶膏、茶粉。推动茶旅康养一体化,加快推动茶产业与生态休闲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茶园观光+生态旅游、茶文化+体验旅游、茶文化+保健旅游等新业态。

2)彰显“云咖”独特魅力。坚持健康化、有机化、标准化发展方向,推动云咖产业转型升级。采取“从种子到杯子”的闭环式管理,从育种、种植、采收、加工、成品统一技术标准,稳步推进生态咖啡园建设。持续推进咖啡初加工厂建设并积极推广咖啡园认证,引导全省咖啡园有机转换。全面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做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探索私人定制、咖啡树认领、“庄园+基地”等模式。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功能化消费需求为目标,以焙炒咖啡、超细研磨咖啡、咖啡浓缩液、冷萃咖啡、即饮咖啡、充氮咖啡为重点,稳步发展优质、多品种、高经济附加值的产品。推进咖啡生产与文化体验、旅游、休闲、餐饮融合,发展咖啡庄园生态观光旅游、咖啡小镇购物旅游。

3)做大做强果蔬饮料产业。适应健康型消费快速增长的需求,依托云南绿色食品资源与品牌优势,引进国内外一流技术,稳定发展果蔬汁、发酵水果饮料、蔬菜饮料、蛋白饮料和谷物饮料,创新发展添加天然植物成分的功能性饮料、蛋白质营养型功能饮料、婴幼儿营养保健饮品,具有美容养颜、减肥瘦身功能的女性功能性饮料。以塑造品牌为突破口,大力推进饮料制品多样化和饮料包装制品个性化发展,将果蔬饮料打造成云南健康生活目的地新招牌。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南盘江、红河河谷等区域,重点打造脐橙、白桔、芒果、葡萄、番茄、香蕉、鳄梨、百香果、枇杷、石榴、甜柿等特色优势果蔬种植区。在滇东北、滇东南、滇西南、滇西北打造南方高海拔苹果、梨、桃、李、蓝莓、树莓、草莓、猕猴桃等果蔬种植区。

专栏9  “养性”云饮重点项目

1.云茶产业能力提升工程。突出云南茶叶主产区的集群优势,以普洱市、临沧市、西双版纳州、保山市、大理州、昆明市、玉溪市、文山州等州(市)为主要发展区域,依托云南思茅产业园区、云南凤庆产业园区、云南保山产业园区、云南龙陵产业园区、云南腾冲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推动全省茶叶产业资源、企业和品牌整合重组。

2.咖啡产业园区建设工程。重点打造昆明中国国际咖啡产业园、云南芒市产业园等咖啡加工园区,力争将云南省建设成为世界优质咖啡豆原料基地、全国最大的咖啡精深加工产品生产基地、咖啡豆交割仓和贸易中心。

3.果蔬果汁加工工程。依托楚雄州、曲靖市、玉溪市、大理州、保山市、文山州、昆明市、红河州、丽江市等地果蔬产业优势,突出绿色、生态、天然、健康发展方向,加快开发果蔬饮料(汁)、发酵果蔬汁、果酒等深加工产品。

  

4.绽放“养怡”云花

1)打造“花旅目的地”。建立国际一流的绿色花卉生产示范基地,推动花卉生产基地景区化,建设一批具有教育、休闲、旅游观光等功能的花卉旅游示范基地。办好各类花市、花会、花节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花事活动,打造赏花精品线路。构建特色花文化体系,将花文化融入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美丽家园、健康行动之中,利用现有城市公园、植物园等公共资源,突出花卉元素,打造一批以鲜花小镇为代表的花旅融合项目。

2)拓展“云花”康养功能。加强云南特色花卉功能性成分的提取和利用,扩大花卉色素、精油等功能性产品创新与开发。大力发展保鲜花、干花等花卉创意产品及衍生产品的开发应用,打造以“鲜花饼”、“鲜花饮”为代表的云南花旅伴手礼知名品牌。开展花食、花饮等产品的质量控制及标准化研究与应用。完善斗南花卉交易集散中心功能,在“一部手机游云南”等平台开发“赏云花”、“购云花”功能,打造“养怡”云花产业体系。

专栏10  “养怡”云花重点项目

1.花旅目的地建设工程。依托昆明市、红河州、玉溪市、楚雄州、曲靖市、丽江市鲜切花基地,大理州、楚雄州、保山市盆花基地,发展花卉文旅,开发花旅精品线路,加快打造一批全国一流及世界知名的“花之城”、“花之镇”、“花之村”。

2.优化花卉发展布局。重点建设昆明市晋宁、嵩明花卉现代产业园,昆明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红河州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泸西、弥勒现代花卉产业园;楚雄州姚安、禄丰现代花卉产业园;曲靖市马龙现代花卉产业园;玉溪市春和现代花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亚洲花卉科创谷;文山州砚山现代花卉产业园;丽江花卉产业园;大理特色花卉产业园;西双版纳热带花卉产业园。

 

(四)挖掘高原特色,丰富健康活力业态

1.发展高原特色体育

1)建立高原特色体育发展体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活力云南建设,搭建优势集中、特色明显、资源互补、引领社会的高原特色体育产业体系。按照“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培育集群”的思路,以全民健康为目标、全民健身为基础,建设更高水平高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组织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补短板行动。推动高原体育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以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为重点,体育场馆、体育培训、体育制造、用品销售、体育彩票等为主要支撑,体育旅游、体育会展等为重要补充的体育产业集群式发展格局,重点引导昆明、曲靖、玉溪、红河、大理、丽江等州(市)培育和发展高原体育产业集群。

2)开发高原特色户外体验项目。加快建设一批户外运动营地、户外运动旅游基地、航空飞行旅游营地、体育旅游运动公园、露营地和微旅游目的地,重点开发适合普通游客参与的轻探险项目。依托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及其河段上的水库及部分可利用的高原湖泊,重点开发皮划艇、帆板、漂流等水上运动产品。以省内陆域独特的山川地貌、传统的民族体育活动、立体的高原气候为依托,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特色主题的山地探险基地,重点开发一批休闲体育、户外探险、竞速比赛、洞穴探险、极限挑战等主题鲜明的体育与探险旅游活动、精品线路。充分利用全省低空空域资源,科学规划与布局低空旅游基础设施,探索低空旅游基础设施与户外装备制造工业园区、重要体育产业基地、旅游度假区等融合发展,开发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低空观光及滑翔伞、三角翼、热气球等低空运动产品。

3)办好高原特色体育赛事。依托云南高原训练基地群,以竞走、长跑、马拉松、山地自行车等为重点打造领跑项目,促进皮划艇、拳击、体操、摔跤、射击、铁人三项等体育竞技项目达到全国一流水平,争创1—2个体育特色竞赛名城。强化云南冬季项目训练基地建设,重点推进省级体育训练基地短道速滑馆建设,加大冰雪运动普及推广。创新地方民族赛事活动,以射弩、武术、陀螺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为重点,创建一批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项目,引导州(市)打造民族特色运动精品赛事,办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奥运会、全运会取得更好成绩为目标,积极承办高等级赛事,推进省级综合运动会及重大赛事创新发展,制定云南体育赛事活动管理政策。

4)推进“体育+”融合发展。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紧抓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和全域旅游发展的契机,以“旅游观光+户外运动+赛事体验”为实现路径,培育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和体育文化优秀项目,扩大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推进“体育+医疗+康养”融合发展。鼓励医院培养和引进运动康复师,建立运动处方库,建设体医融合中心,推动形成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推进“体育+互联网”融合发展。推进“数字体育”建设,实施体育设施智慧化工程,升级云南省体育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支持研发电子竞技游戏、运动健身APP、可穿戴设备等新产品。

2.发展高原科普研学

1)建设高原科普研学基地。围绕地质研学、民族文化研学、生物研学、考古研学、红色研学等优势资源,结合研学旅行营地、户外拓展基地、科考(科普)基地、科考(科普)公园等建设,针对中小学生,搭建青少年零距离研学接触平台,创建一批研学资源丰富、课程体系健全、活动特色鲜明、安全措施完善的研学实践活动基地,推出一批集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参与性、体验性为一体的自然教育和科普研学产品,打造一批专题研学和精品线路。重点建设红河哈尼梯田、“三江并流”、澄江古生物化石地、剑川沙溪寺登街、禄丰世界恐龙谷、元谋人世界公园等科普研学基地。

2)建设高原研学合作高地。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研学基地建设标准和认定体系,对标博鳌论坛、达沃斯论坛,围绕健康生活、康养旅居、生物多样性等议题,争取与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共同主办香格里拉国际系列研学论坛,力争“十四五”期间打造一批国际著名论坛品牌。依托省内高校与国内外顶尖院校资源,推动世界生物多样性研究院建设。积极落实《昆明宣言》,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由行政命令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转变,强化科学和技术支撑,提升方法的科学性和效率性,加快构建指标体系,全面评估落实情况,积极总结并向世界传播“昆明经验”。

3.彰显高原特色文化魅力

1)弘扬多彩民族文化。促进健康与优秀民族文化深度融合,努力将云南打造成中国少数民族健康生活方式体检地。依托“滇文化”、“爨文化”、“东巴文化”、“南诏文化”和“傣文化’等民族文化载体,不断收集、挖掘民族文化中的健康理念,推出一批以民族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健康雕塑、健康壁画、健康旅游推介片、健康歌舞剧等文化作品,打响健康茶文化、健康民族饮食、健康民俗传统节庆等品牌,创新推出一系列文化产品。借助健康文化传播平台,寓教于乐,引导人民群众养成健康理念、健康心态、健康行为、健康习惯。围绕“金、木、土、石、布、食、艺、养”,推动传统工艺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时代元素融合发展,建设一批民族文化创意示范园。

2)促进非遗合理利用。保护、传承和利用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医学、游艺与杂技等云南多元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非遗保护研究基地建设,建立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创新城市社区非遗传承与保护模式,创建一批氛围浓厚、工作机制健全、保障工作到位的“非遗在社区”示范点。实施云南博物馆群建设计划,重点扶持建设历史文化类、人口较少民族类、民族自治地区类、边境县市类、非遗技艺类、工业遗产类、线性文化遗产类、革命纪念类等八个类型的博物馆集群。推出“舞之旅”、“乐之旅”、“茶之旅”、“艺美之旅”、“康养之旅”等一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旅游线路。

3)激活奇特地质文化。促进非旅游地质资源与旅游地质资源共生互促,围绕滇中高原湖泊和红土地,滇西北高原雪山、大峡谷以及高山草甸,滇西南热带雨林、岩溶,滇东南喀斯特地貌,滇西火山地热、河流坝子等奇特地质景观,科学开发利用地质文化资源,推动观光类和科考(科普)类等旅游产品协调发展,打造一批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建设一批地质博物馆,促进地质文化资源向地质旅游资源转变。

专栏11  高原特色健康活力业态重点项目

1.高原特色轻探险项目。按照“国家步道+”发展模式,推进“北回归线”、“茶马古道”、“三江并流”、“环苍山”、“红军长征过云南”、“徐霞客云南行”等国家步道的建设。按照云南省徒步旅游线路建设标准,推进高黎贡山、尼汝-普达措、虎跳峡、梅里雪山、千湖山、屏边1903等徒步示范线路建设。重点推进广南全域低空旅游9+1展翼航旅综合营地、东川乌蒙巅峰运动公园、腾冲启迪冰雪小镇、弥勒国际汽摩运动休闲、丽江老君山国际户外运动公园、珠江高原体育运动公园、昆明(安宁)国际体育运动康养谷、洱海—苍山生态廊道(步道)、中国·丽江蛇山国际旅行营地、怒江大峡谷骑行道等项目建设。

2.高原科普研学项目。建设提升滇中天文科普科研教学基地、国家植物博物馆、马龙天文旅游小镇、澄江寒武纪科普园、西双版纳(勐仑)植物园、景洪花卉植物园、元谋热作所、滇金丝猴国家公园野生动植物保护展示科普园、姚家坪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展示中心、中国·红河蝴蝶谷等20个自然教育和科普研学示范基地。建设国家植物博物馆、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自然博物馆)、云南革命军事馆、怒江州民族博物馆、屏边县博物馆、闻一多纪念馆、巧家县金沙江移民文化博物馆等200个以上备案博物馆、纪念馆。建设一批非遗保护传承旅游项目,推进2个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验收;推出一批省级非遗特色村镇、省级非遗特色街区,公布一批省级非遗工坊;启动建设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馆;公布一批省级非遗传承体验基地;推出一批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一批文博研学旅游品牌,重点打造丽江古城、红河哈尼梯田、石林、“三江并流”、澄江古生物化石等世界遗产研学旅游品牌。

3.高原特色文化体验项目。支持推进大理太和城遗址、晋宁石寨山古墓群、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剑川海门口遗址、广南牧宜汉墓遗址等5个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力争完成1—2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进昆明翠湖片区近现代博物馆群落、官渡古镇民俗博物馆群落、龙头街近现代名人博物馆群落、剑川县民族博物馆群落、腾冲市侨乡博物馆群落、会泽铜商会馆商会博物馆群落、石屏历史文化博物馆群落等7个片区博物馆群落建设。启动建设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馆,打造提升“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云南省传统戏剧曲艺汇演”、“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品牌和1个“官渡非遗联展”会展品牌。公布挂牌50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基地,实现省级基地总数达到100个以上。公布30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组织评选10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精品旅游线路。

  

(五)激活服务链条,完善亲近友好设施

1.构建低碳绿色的交通服务体系

1)建立快进交通系统。依托全省骨干交通网络,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旅游快进交通“大环线”;着力补短板、优结构、促融合,推动主通道与康养目的地之间,城区与景区之间、景区与景区之间的旅游交通无缝对接,贯通“毛细血管”。持续推进绿色公路、绿色铁路、绿色机场、绿色港口、绿色运输场站建设,全方位推进交通绿色发展,打造绿色低碳交通体系。推动新建交通基础设施与绿色配套设施同时规划、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提升旅游目的地通达性和便捷性,重点打造云南(昆明)—四川(攀枝花)—成都,昆明—曲靖—昭通—重庆,昆明—楚雄—大理—大滇西,昆明—玉溪—普洱—西双版纳,昆明—玉溪—红河等五条大健康快捷交通骨干走廊。加快与广西、贵州、重庆、四川、西藏交通网络联接,融入西南区域快捷旅游交通网络。

2)健全漫游交通体系。实施旅游“慢下来”工程,支持更多景区建设特点突出、亮点显著、具有地域特色的绿美漫游交通网络。加快建设自行车道、步道等慢游设施,完善公交、游船、自行车、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游客中心、餐饮、住宿、购物、急救、公共卫生间、无障碍等设施,打造集通达、游憩、体验、运动、健身、文化、教育于一体的主题线路。全面发展公交旅游,鼓励昆明、大理、丽江、瑞丽、景洪等旅游城市率先布局旅游穿梭巴士、特需公交、定制公交等。推动漫行城市建设,加快推进道路、城镇、景区慢行系统的连接,实现慢行系统在各类城市的无缝衔接,打造区域漫游交通网络。

3)打造绿色交通体系。以昆明、丽江、大理、普洱、迪庆和保山等重点旅游城市为试点,实施绿色出行示范城市创建行动。大力推广城市公共汽电车、出租汽车、新能源车辆。新增和更新公共汽电车中新能源及清洁能源车辆占比不低于80%,其他城市不低于50%。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排放车辆,鼓励新增和更新的城市公交、出租汽车、景区使用车辆、城市物流配送车辆优先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辆。结合公路沿线自然环境、风景名胜、特色文化,开展绿美公路建设。

2.构建全龄友好型服务设施体系

1)完善安全舒适养老服务设施。聚焦老年人的“就医、锻炼、买菜、陪护”等高频需求,加快构建老年友好型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完善医疗设施配套,提高医疗服务可达性,建设省级医疗中心—州(市)级老年医院—县域医共体—乡镇级卫生机构紧密协作的老年医疗服务设施体系。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在养老领域的场景建设,完善养老数字基础设施。加快补齐社区养老设施短板,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城乡社区配套用房建设范围,落实养老服务设施与新建住宅小区规划、建设、验收、交付“四同步”机制。在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居住区建设,适度增加健身场地、休息座椅、照明设施、监控与求助设备等适合老年人的配套设施。发展家庭养老床位,推动家庭适老化改造,升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构建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体系。

2)完善妇幼友好型服务设施。对标先进地区,完善省、市、县级妇幼保健院和健康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省、州(市)、县三级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全力推进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省级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建设。以县域为单位,打造一批涵盖婚前、孕前、孕产期、产后和新生儿期、儿童期、青春期、妇女更年期等生育全程优质服务县(市、区)。推动具备助产技术服务资质和开展儿科、儿童保健服务的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进一步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推动建立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持续提升普惠性托育园覆盖率,提高婴幼儿家庭获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机构,支持幼儿园和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区提供托育服务。

3)完善全龄全民友好设施。开展公共空间友好设计。加强城市街区、社区、道路以及医院、公园、公共图书馆、体育场所、绿地、公共交通等各类服务设施和场地友好化改造,全面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要求,打造友好型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体系。打造全民健身运动友好设施。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合理设置健身、游憩、休闲等设施,建设全龄友好城市公园。打造全民智慧友好系统。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全龄全民公共设施和服务系统。充分利用二维码、人脸识别技术,在公共服务、交通出行、医药卫生、文化旅游等领域推进一码通用、无感通行、便捷支付。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友好型标识标牌系统,完善健康旅游服务与安全设施,打造健康安全环境。

3.建设高端优质医旅服务设施体系

1)推动高端优质医疗服务设施聚集。建设昆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支持打造若干个高端健康管理机构和医疗旅游保健中心。积极引进、培育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推动先行区与世界知名医学院联合设立医学院校,支持国内外顶尖医疗机构来滇设立临床试验中心,依法依规开展符合伦理规范的临床试验。在曲靖、红河、玉溪、大理打造国家一流医疗旅游示范基地,重点打造肿瘤、心脑血管、医学美容、康复、呼吸、妇幼、皮肤等特色专科。引进全球先进设备,打造满足国内外游客高端健康服务需求、辐射南亚东南亚的高端医疗服务业高地。在昭通、文山、丽江等地创建国家医药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探索开展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鼓励建设产业化生产基地。

2)发展高端优质健康管理服务。引进世界一流健康管理公司和平台,针对人民群众的健康管理需求,开展全面监测、分析、评估等健康管理服务。依托省内三甲医院,聚焦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等重点领域,建设云南健康大数据网络平台,构建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3)构建智慧医疗服务体系。以智慧服务建设为抓手,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优化建设实时问诊、药品配送、在线复诊、一站式检查预约中心,促进互联网管理和门诊管理协同运行。强化线上和线下诊疗服务一体化,连通医疗机构和药品配送平台,解决患者“最后一公里”问题。建立检查检验、医学影像技术互认、质控标准体系和动态管理库,推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建设和完善省、州(市)、县三级远程医疗网络,构建云南省统一的远程医疗会诊服务云平台,积极引导三级医院利用自身优质医疗资源面向中小城市和农村边远地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远程手术示教等服务。

专栏12  亲近友好设施的重点项目

1.漫游交通项目。创建30个漫游城市,50个漫游街区,100条漫游线路。合理配备停车、休息、餐饮、加水、加油等功能的休息站,观景平台,垃圾桶,休息凳和旅游厕所等。

2.养老服务设施项目。新开办30家老年病医院、30家老年康复医院、30家老年护理院。开发建设50个健康生态养老基地,创建30家高端社区型候鸟养老基地,建设健康管理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自理型、介护型、介助型一体化的居住设施和服务。创建100家候鸟式旅游养老酒店。配备温泉、康复、理疗、营养、膳食等服务设施。打造30个友老型县区,100个友老型社区。

3.妇幼友好型服务设施项目。创建100所妇幼友好型医院、30个妇幼友好型公园、50个妇幼友好型社区、50个儿童友好型图书馆、50个儿童友好型学校,20个友好型园区,100家普惠性托育园,1000个母婴室。建设30家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8家省级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

4.做大一批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高端医疗健康服务中心。在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红河片区、德宏片区建设国际诊疗保健合作中心,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运营管理及医护服务模式,推动高水平的国际诊疗保健和医疗旅游服务,建立国际诊疗保健服务体系。

5.优质医疗资源优化提升项目。建设省区域性国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推进云南省妇幼保健院(云南省妇女儿童医院)新院、省第三人民医院建设省职业病医院、省传染病医院建设省结核病专科医院等建设项目,促进省老年病医院、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提质增效。允许公立医院根据规划和需求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新的非营利性机构,鼓励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疗机构在人才、管理、技术等方面建立合作关系,发展第三方医技服务。

 

(六)聚焦目标市场,擦亮健康生活目的地品牌

1.建设健康生活目的地品牌

1)打造省级和地州级健康生活目的地品牌。实施云南健康生活目的地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在全国率先建立健康生活目的地的“标准认定、国际认同、市场认证、消费认可”的品牌培育体系,整合省级区域公共品牌,加强统一形象设计,确定标识、宣传口号和健康生活吉祥物。坚持小切口、抓特色、优服务、强链条、塑形象,实施州市级健康生活目的地品牌创建行动,大力创建一批州(市)级健康生活目的地品牌项目。实施品牌项目创建申报制度,系统开展健康生活目的地品牌形象策划、宣传,重点依托云南知名品牌及特色产品追溯管理服务平台,组织实施一批质量品牌提升重点项目,切实维护区域品牌形象和美誉度,提升“云品”市场竞争力。系统策划、组织和举办一批高端论坛、会议会展等品牌活动。探索建立发布健康生活目的地发展指数,为云南健康生活品牌造势。

2)实施创意营销和精准推广行动。建立全媒体、全渠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意营销矩阵。面向全国高校、权威研究机构招募高水平研究团队,加强全省品牌规划与营销方案的顶层设计。策划实施省内外主流媒体、企业采风活动,支持企业走出去,积极参加中国品牌日活动,常态化开展云南品牌省级展销活动。创新“互联网+”宣传模式,探索建立云上展会线下展览的宣传推介体系,重点举办人民网总网全媒体推介会,开展健康云南云上文化产业博览会。注重新媒体营销,用好今日头条、微信、新浪、抖音等新媒体平台,邀请“网红”、“大V”、“驴友”、“达人”、“段子写手”等,全方位、多角度、趣味性地讲好“云南健康生活故事”。实施健康生活目的地品牌“七进行动”,广泛推进品牌形象标识和品牌项目进有影响力的网络服务平台、进大众媒体、进标志性商圈商超、进重要交通节点、进旅游景区、进酒店民宿、进城市公共场馆。

2.建设健康生活产品品牌

1)构建品牌培育体系。坚持以质量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引领,树立云南品牌良好形象。完善品牌培育机制,构建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区域公共品牌培育体系。健全产品品牌社会共治体系。推动区块链技术的落地应用,建立稳定可靠的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产品品质中心,准确及时发布产品质量信息,引导消费者选购优质产品,实施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能力提升行动,开展市场专项整治,逐步清除无认证产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吸纳多方主体参与监管治理。加强云南大健康标准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之间有机衔接,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

2)打造产品品牌簇。打造康养旅居品牌体系。打造滇中健康生活目的地核心圈、中国北回归线生态文化健康带、边境健康生活开放辐射带、大滇西健康生活多彩旅游环线,在德宏、普洱、临沧、西双版纳等地打造一批“七彩云南、养老福地”区域品牌。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打造绿色食品品牌体系。深入开展“绿色食品牌”创建行动,突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打造“云茶、云咖、云花、云菌、云果”等云系列保健品和健康食品品牌。对食品生产企业“绿色食品”认定费用给予减免或补助等,减轻食品生产企业负担,提升品牌效能。构建实施中医药品牌培育与创建工程,打造特色医药品牌体系。重点支持打造国家级名中医工作室和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加大支持国家级知名药店品牌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三七等道地药材品牌建设水平,加大中药(民族药)品牌培育力度,支持特色专科医疗服务品牌建设。

3.搭建健康生活服务平台

1)建设品牌孵化平台。大力引进国内外康养旅居知名企业品牌,重点引进一批拥有国际前沿医疗技术和先进健康管理经验的文旅康养企业。增强政策合力,按照“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发展路径,重点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壮大链主企业发展优势,筛选具备条件的重点企业纳入上市储备库,引导中小企业聚焦主业,专注核心业务,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提高企业品牌创造、管理、推广等专业能力。推动“政产校”合作,构建协同创新的品牌打造体系,支持构建“预孵化—孵化器—加速器—稳定器”全产业链孵化体系,支持打造“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孵化链条。打造云南知名品牌及特色产品追溯管理服务平台,引导支持中小企业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做优做强企业品牌。

2)建设智慧康养云平台。抢占“元宇宙”技术和产业发展制高点,以新基建为抓手,推广应用区块链、5G、AR/VR等数字技术,大力推进健康旅游、健康体育、健康文化、健康教育、健康食品、健康服务等产业的数字化,打造“滇境云南元宇宙健康生活目的智慧生态系统”,搭建云南全域旅游资源的虚拟世界。实施“数字滇民”行动,建设集游玩、娱乐、社交、消费、创业等于一体的“七彩云南第二居所”。以建设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为重点,逐步提升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节点城市智慧化水平。

3)建设文旅康养人才培育平台。搭建校地企合作平台,建设符合云南健康产业发展的人才输出基地,支持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昆明医科大学等高校有关学科专业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力度,扩大人才培养规模。依托职业院校和成人(社区)学院,以龙头企业和培训机构为主体,支持建设健康管理实训基地、康复理疗培训基地、养老服务职业培训示范基地等一批实训基地,开展大健康产业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规范健康职业培训指导行业,培养培训健康管理师、养老护理员、心理咨询师等各类健康职业人才,开展健康产业人才职业技能评价,支持健康产业新职业和有关职业技能标准开发。

四、创新体制机制

适应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加快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破解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的障碍和难题。

(一)推动制度创新

1.建立评价认定机制。摸清健康资源底数。成立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省文化和旅游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林草局、省农业农村厅、省统计局等部门和有关州(市)参与的工作专班,摸清全省行业企业、从业人员、自然资源禀赋、医疗保障以及项目规划建设等各类文旅康养数据,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健康生活目的地资源数据信息库,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建立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创新市场融合监管方式,加快建立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方式、以重点监管为补充的新型监管机制,促进市场健康规范发展。坚持系统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从资源环境评价、设施服务评价、竞争力评价、开发潜力评价等维度,建立健康生活目的地认定评价体系,制定认定评价标准,重点加强文旅康养领域的标准制定。强化与有关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第三方认证制度,对健康生活目的地产业的服务者、从业者、经营主体、健康生活产品、业态等进行全面评估认定,建立健康生活目的地评价评估数据库系统,规范健康生活目的地的市场环境,建立淘汰退出机制。

2.构建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机制,推动生态资源向健康产品转化。制定出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工作规范,尽快建立符合国家规范、云南实际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认证体系与转化机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发布制度,适时评估生态保护成效和生态产品价值。科学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评估,探索在编制各类规划和实施工程项目建设时,结合生态产品实物量和价值核算结果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必要的补偿,确保生态产品保值增值。探索产业后期收益补贴前期生态治理投入机制,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补。建立健全生态产品开发交易机制。采取股权合作、委托经营等方式,吸引优质社会资本,逐步构建生态产品和生态资产市场交易体系,完善市场机制作用,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生态产品市场化经营开发,拓展延伸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建立生态产品质量追溯机制,实现生态产品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查。建立由政府人员、企业家、专家学者、实际从业人员以及第三方人员等共同参与的生态产品调查监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生态产品经营开发、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制度。探索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推动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参考。重点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供需精准对接、可持续经营开发、保护补偿、评估考核等方面,打造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基地。

3.实施示范引领机制。建立医养结合示范引领机制。坚持先试先行,在昆明、大理、西双版纳等地,明确一批公办、民营的医养机构为试点单位,创新探索公立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的推进机制,形成一批医疗养生、温泉养生、茶养生、康体养生等基地建设与改革经验,走出一条高原文旅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探索实施养老机构申请开办特色康复医院、护理院等支持机制。围绕特色候鸟式养生养老产业的发展,兴建一批养生养老服务示范区,鼓励发展连锁性度假式养生养老服务基地,积极申请国家授牌。推进“食安云南”试点建设。加强食品安全领域的制度、标准、评价、追溯等体系建设,有效整治食品安全问题,确保将粮食及粮食制品、食用油、蔬菜、水果、肉及肉制品、水产品、乳制品以及保健食品等主要食品和专供婴幼儿及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安全状况稳定在较高水平,确保不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影响恶劣的食品安全事件。建设一批特色农业示范村、精品农庄,提升云南绿色食品信誉度、影响力。实施重大场景应用示范工程。围绕康养、农业、文化旅游、医疗等重点领域,加强前瞻性场景设计,完善政、产、学、研、用、金等创新要素协同机制。以数字技术应用为出发点,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技术在医疗康养、农业、服务业、交通等重大场景中的应用。

(二)壮大市场主体

1.实施龙头企业牵动行动。明确抓产业就是抓项目,抓项目就要抓企业,抓企业就得抓龙头的培养导向。完善招商引资“揭榜挂帅”机制,围绕“保存量、扩增量、提质量”,推进市场主体培育行动。构建完善重大招商项目储备、签约、落地、建设“四位一体”推进机制,加快推动项目落地建成达产。加快规模(限额)以下小微企业壮大升级为“四上”企业,推动“四上”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支持具备条件的股份制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加快形成结构合理的企业发展梯队。聚焦重点和难点,分类别、按梯度完善政策措施,构建从对象筛选、入库培育、成长扶持到成熟壮大的梯度培育机制,促进各类民营经济市场主体量质齐升,打造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增加一批成长型企业、支持一批上市挂牌企业,加快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微型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枝繁叶茂”的发展格局。完善全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体系,优化遴选标准和支持方式,加强动态监测和跟踪服务,重点强化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发展支持。

2.实施重大平台带动行动。整合技术研发力量,建立科技资源服务运营体系,构建高效协同的产学研创新体系。统筹整合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技术源头,成立省级平台化的产业创新研究院,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建设形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为代表的技术供应体系,确保技术转化效率的提高。大力构建“创新技术引领与新兴产业培育”的“双新平台”;支持各州市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区域性产业联盟创新支持平台,重点推动产业“价值洼地”的挖掘与提升,构建“价值提高、产值提高”的“双高平台”;支持省级、市级工业园区建立企业创新联盟发展平台,重点推动“链主级”企业的横向合作,形成产业分工的创新链条,致力于构建“优势集聚、资源集聚”的“双聚平台”。

3.实施强链条补短板行动。聚焦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制定重点产业招商引资指导目录,积极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实施“大招商”、“招大商”,打造多渠道、多形式、多主体的产业链招商格局。引导行业领军企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裂变一批具有前沿技术和全新商业模式的创业企业。支持构建“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品牌—体验”多位一体、上下游产业衔接的发展新格局,持续孵化新企业、催生新业态,形成新产业。

(三)强化要素保障

1.加强财政资金引导。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积极申报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项目及企业债券。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支持各地统筹用好一般公共预算、土地出让收入等渠道资金。在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的前提下,鼓励符合发行条件的重大重点项目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减税降费、降成本等各项政策措施,从税、费、租等方面最大限度惠及市场主体。强化财政与金融的联动作用,通过担保费补助等措施,放大财政资金引导效应。研究制定政府购买有关领域公共服务指导性目录,鼓励符合条件的专业机构承接文化、旅游、会展、康养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事项,逐步加大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力度。抓好现行奖励政策的落实,构建更加多元的资金奖励机制。

2.激活金融赋能活力。常态化开展投融资对接交流活动,完善投融资辅导推介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挂牌融资,鼓励和支持已上市挂牌的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方式开展再融资,积极开展并购重组。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方式扩大融资。鼓励保险机构根据行业特点,开发种类丰富的保险产品。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企业抵(质)押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等,探索开展收费权、经营权及在建项目抵(质)押业务,开发知识产权、应收账款、艺术品等质押融资产品,鼓励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创新消费支付、收单服务,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消费预付等业务。

3.强化土地要素支撑。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紧密衔接,改革年度用地计划管理方式,科学配置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统筹安排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在新一轮空间规划中的用地指标,切实落实项目建设用地支持政策,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需求。探索实施新增用地指标提前预支政策。鼓励支持点状供地方式,创新探索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供地方式,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提升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鼓励支持各地充分利用旧厂房、荒山、垃圾场、废弃矿山、石漠化土地等开发文旅康养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农村依法使用集体建设用地以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发展文旅康养产业。

(四)扩大市场消费

1.培育新型消费市场。实施新型文旅消费行动,以丰富的健康目的地业态产品供给引领消费市场,推进健康目的地产品认证,大力倡导健康消费,稳步推进消费示范城市和试点城市建设,打造消费中心城市群,营造“美丽乡村”消费新场景,培育发展一批特色时尚健康目的地消费集聚区。深入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计划,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引导实体企业开发更多数字化产品和服务,运用“线上南博会”数字化展会平台资源举办各类品牌展会,拓展数字化消费应用场景。加强供应链服务创新,构建“游、养、文、体、食、医、智”全链条、全域化、全过程的消费服务体系。每年策划实施“七彩云南等你来”、“云南人游云南”、“文化和旅游消费季”、“健康消费”等活动。

2.提升消费供给质量。跟踪研究健康消费需求趋势,细分健康旅游市场,面向健康旅游消费者设计健康旅游产品,注重健康旅游产品的多样化、深度化、特色化、体验更加人性化,保证健康旅游消费游客在每个环节都能享受到精心的服务,提高服务品质,满足健康旅游消费者需求,抢占健康旅游市场发展高地,通过健康旅游产品的差异化、服务的优质化实现全链条重塑云南健康旅游产业。培育“旅游+康养”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强化全员营销观念,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游客的健康旅游消费特征,有重点、有计划地向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推出云南健康生活目的地地域品牌、健康旅游文化品牌、健康旅游景区品牌、健康旅游酒店品牌、健康旅行社企业品牌、健康旅游餐饮品牌、健康旅游娱乐品牌、健康旅游产品品牌和健康旅游纪念品品牌。

3.加大消费激励力度。实施市场拓展专项行动,加大奖补力度,提振消费信心,激发消费潜力,引导政府、企业、个人深度参与市场拓展。鼓励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开展促销活动,支持联合开展“吃、住、行、游、购、娱”营销活动。鼓励航空、铁路实施“首飞、首乘+家庭游”等票价优惠活动。深入推进“社保卡+康旅”,实现全省范围社保卡文旅一卡通用、一码畅游和同城待遇。

五、保障措施

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要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举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广泛动员组织,凝聚多方合力,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的全过程各方面。发挥云南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和组织协调作用,强化部门协同,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综合协调推进机制,实现重大项目建设从单一部门推动向部门综合联动转变,实现对健康生活目的地产业发展的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形成规划实施合力。扎实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坚持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工作法,压实各级政府党政“一把手”主体责任。

(二)改善营商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把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市场主体倍增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审批不见面”,提升营商环境数字化水平,实施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推动“最多跑一次”向“一次都不跑”转变。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招商是第一要事、一流营商环境是第一竞争力”的理念,坚决治理审批慢、环节多、服务差等政务服务问题,深入推进市场主体直接评价营商环境制度。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制度,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严格执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减轻市场主体经营负担,依法建立市场主体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从轻、减轻或者不予行政处罚清单。加快构建定向招商、精准招商、专业化招商、平台化产业园招商格局,推动营商环境大改善。

(三)夯实发展基础

加快构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推进县域高速公路建设,实施铁路“建网提速”工程、民航“强基拓线”工程,建设滇中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网,改造提升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做好车站、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到主要景区(点)的交通衔接换乘,畅通游客到达景区(点)“最后一公里”。推进主题线路、风景道、骑行道、步道、旅游航道等建设,构建“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体系。围绕重要交通集散枢纽、主要旅游通道关键节点,合理规划设立旅游客集散中心、分中心。规范跨区域旅游交通标识,提升机场、火车站、旅游景区和公共活动场所旅游标识系统识别度。建设现代综合物流体系,推进物流枢纽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流送达覆盖面和能力。布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网络,满足面向行业、用户通用需求,建设数据中心、云平台等数字基础设施,完善产业“云、网、端”基础设施,加强APP、小程序等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开发,大力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智能+”升级,全面提升国际通信服务能力和物联网接入能力。

(四)强化服务支撑

打造吸引企业、人才、资金、项目的强大磁场和高质量的现代服务体系,形成全面网络化、高度智能化、服务一体化的产业服务格局。围绕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等重点内容,构建知识产权现代服务体系。重点培育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的金融业态,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旅游革命“三部曲”,全面推行游客购物“30天无理由退货”,建立落实黑名单管理制度,健全投诉和维权机制,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探索开放协同创新模式,开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线上创业就业,发展微创新、微应用、微产品。

(五)开展监测评估

由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建立健康生活产业发展评估工作小组,细分目标任务,指导各州(市)制定“健康生活目的地”建设实施方案,健全规划实施监督评估制度,对规划确定的调控目标进行跟踪检查,纳入单位综合评价体系,确保各项规划目标任务顺利推进。

 

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云南省“十四五”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发展规划的通知

首页    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云南省“十四五”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发展规划的通知
创建时间:2022-09-09 17:59
浏览量:0
收藏